COP15丨洱源西湖:“道法自然”修复湿地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23:00:12

  每天上午7点,道法自然成群的洱源紫水鸡离开蓊郁的湿地植物开始觅食,被称为“最美丽水鸟”的西湖修复魔能星海身影披着朝霞出现在洱源西湖的水面上,闪着金属般的湿地光芒。

  与此同时,道法自然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工作站站长杜梁和同事们驾驶快艇准时从码头出发,洱源开始一天的西湖修复劳作。

  西湖是湿地云南省第二个天然的国家湿地公园。在这里,道法自然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洱源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垂叠。紫水鸡栖息的西湖修复芦苇、茭草、湿地莲等植物群系,道法自然都是洱源西湖当地的乡土物种,湿地保护人员在湖中圈养保留了一定面积的西湖修复凤眼莲,便于紫水鸡更好地采食。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宇明介绍,洱源西湖从保护之初到后期的人工修复工程,充分地重视了“道法自然”的理念,对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采用了科学手段,“尽最大可能地保留自然湿地乡土性的原有物种,发挥出更好的魔能星海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公园的建设不能只顾景观‘漂亮’,更应突出生态功能。”杨宇明强调。

  构建湿地生境多样性

  比起洱海,西湖名气不大,但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直河)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在西湖湿地发现了当时几乎濒于灭绝的紫水鸡,美丽的水鸟吸引了学界对西湖的研究和关注。

  2009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洱源西湖以泥炭沼泽、高原天然湖泊、紫水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15年12月,西湖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考核验收,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西湖的地形如同一个盛水的盆,5个村委会1万多人居住在“盆边”。在西湖边,可以看到一幅浑然天成的湿地生态剖面图:从山脚到湖面,林带、库塘、沼泽、浅滩、岛屿等湿地类型依次排布,面山入湖的水流,经过不同的地质净化和层层呼吸,最终流入西湖。

  杜梁介绍,从湿地公园创建之日起,当地就通过退耕还湿、水系连通、水体修复、栖息地营建等工程措施,科学开展退化湿地修复工作。对湖泊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重建湖滨缓冲带,构建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其水体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

  当地高度重视入湖水质,不仅对入湖的河流进行湿地修复,在主要入湖河流两侧以及入湖口构建多级库塘湿地,通过河流上游设闸将水分流到两岸隔离带湿地恢复区,层层过滤,减轻上游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还针对湖心小岛居住的村民逐步实施生态搬迁,安装了截污管网和污水收集设施。

  在西湖湖心的南登村,66岁的村民李启候一家的房子紧挨着水边,家中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集中在污水收集的容器中,定期由企业前来清运。洱源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政策,原本以种大蒜为主要收入的当地农户只能退耕还湖,重新寻找营生,但现在“眼看水一年年清了起来,我们牺牲一些也值得。”李启候说。

  紫水鸡种群繁衍大本营

  黄昏时分,西湖湿地公园紫水鸡栖息地保护监测站点,几只紫水鸡在水面嬉戏,抬眼四顾,白骨顶、黄鸭、燕鹭、白鹭……更多的鸟儿把西湖选择为栖息地。

  紫水鸡除了尾下覆羽为白色,通体几乎均为蓝色和紫色,“白天它们把自己隐藏在浓密的水生植物里,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在水面上活动更为频繁。”杜梁介绍。

  紫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在中国一度数量稀少。据媒体报道,1988年国家规定保护动物时准备将其列入一类,考虑到当时没有发现,以为种群灭绝了,因而没有纳入保护类。在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它位列111位。2006年以前,紫水鸡在中国据记载只有15只,在广东等地。

  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在洱源西湖发现了群居的紫水鸡,数量还不少,西湖成为此后紫水鸡种群向外扩展的大本营。为此,洱源于2015年专门委托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西湖开展了紫水鸡生境适应性的调查研究。“通过一年不间断的监测和研究,掌握了紫水鸡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各类湿地植物配置和生物量比例对紫水鸡种群繁殖的影响,弄清栖息地生境状况与紫水鸡种群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西湖生态系统容纳紫水鸡种群数量作出预测。”洱源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将此项科研成果应用到紫水鸡保护工作中,依托中央财政保护补助资金支持,投资200万元,实施了西湖紫水鸡栖息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在对湿地的景观打造方面,参照洱源西湖原生植被,遵循植物生态位和生态演替规律,构建以湿地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状态的湿地植物群落。

  “人工湿地的植物一定要避免高碳植物的使用,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杨宇明强调。根据紫水鸡生活习性,西湖梳理了湿地的植物群系,并圈养保留一定面积的凤眼莲供紫水鸡活动、采食,让栖息地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紫水鸡种群。

  如今,西湖的紫水鸡种群不断扩大,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紫水鸡在云南已经扩散到9个州(市)13个县(市、区)的16个湿地。

  杜梁和他的队友们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工作站站长杜梁近期最心焦的一件事情,是要在入秋前后很短时间内,将水面上的狐尾藻清理完毕:“这是一个外来物种,对环境的穿透性比较大,指甲盖大的一小块藻类,一周就可以长满一间房,秋天到了,藻类变红后枯死沉入水底,对水质影响非常大。”

  “因为这些水生植物对氮、磷等富营养化的物质有吸收吸附功能,所以在它的生长期内,我们一般不进行收割打捞,打捞时间都是在每年植物的枯萎之后腐败之前,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收割和打捞。”

  今年59岁的杜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湖人,“小时候的西湖很清,饭盒盖子舀着就能喝,站在水里可以看见自己的脚指头。”2013年起,杜梁来到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从此他生活中的日月晨昏,就紧紧地和这一湖水连接在了一起。

  湿地连同湖面,全部面积是1万多亩,而保护管理中心只有6个人。“刚到这里工作时,连生物多样性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我已经能认出西湖周边的所有鸟类。”杜梁说。

  每天上午7点到下午7点,西湖的管护员日复一日地劳作。日常打捞清理和大规模集中打捞清理相结合,开展外来物种防控清理、水生植物残体收割打捞;加强对湖面的巡查,收缴地笼、麻鱼器具、鱼网,打击滥捕、偷猎、围垦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对沿湖鸟类进行普查、保护、栖息环境调查等都是他们的常态化工作。

  “在洱源,小学新生的开学第一节课是环保课,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创新,让孩子们增加环保意识,并且能够回到家带动父母一起重视生态保护。”杜梁介绍,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体系建设中,加强了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唤起公众保护自然、爱护湿地野生动植物的社会意识。比如紫水鸡脚部受伤了或是翅膀受伤了,会有老百姓马上给我们打电话,让鸟儿及时得到救治。

  随着村民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私自捕猎鸟类的现象已基本杜绝,爱鸟护鸟的意识也不断提升。“老百姓保护意识的强化也是我们西湖生态保护的成功因素。”杜梁说。

  随着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的不断推进,西湖湖面面积已达3.3平方公里,恢复湖滨带湿地面积2780亩。

  云南网记者 段毅 

顶: 8893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