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现代课堂趣闻:开设英语数理化课程 秀才当老师举人做学生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23:05:33

中国小康网讯 1905年,百多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年前从教育上开始了近代化转型。现代课当老虐三此举是堂趣清末新政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朝廷为了表示决心,闻开督令各府要配备中学学堂,设英师举而县级单位则需配备小学学堂。语数科举时代,理化朝廷选拔人才,课程要经过乡试、秀才学生会试、百多虐三县考、年前府考、现代课当老乡试、堂趣会试等程序。闻开而清末新政后,程序也随之变化,朝廷启用新人都改各县保送。办学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各知县头上了。

  以县办学校来说,在当时,各县县令充当名义上的正校长,主管行政事务。还要配备主抓具体教学事务的副校长,就需大力延揽人才。当时的沿海、江浙地区由于开风气之先,所以这些地方的新派知识分子大受欢迎,成了各地重点的“人才引进”对象。

1598593446134904.jpg

清末年画中的县令形象

  清末新政时期,不少地方官员,直到县令一级,大多数都是京官外任。对于外任官吏,朝廷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办学堂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小小的县令,也顶着巨大的压力。

  朝廷厉行新政,还新开设了英语、数理化等课程,那就必须得请专门人才。这相当于县令办学的“软件”。而苦恼的县令们为了让“软件”尽快到位,在硬件上可谓是“下了血本”。

  那时各地的县办学校,因为是处在竞争状态,为了把优质师资、生源都拉过来,各县给教员的待遇都相当高,学生不收学费、管吃管住,还有补贴。

1598593504136480.jpg

清末明信片上的书生形象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拿有十多个县规模的州府来说,招上来的学生却只有几十个的情况,十分常见。

  因为那时社会上,旧思想还是占主流,家长一般都不愿意让孩子进新式学堂。守旧派的官宦子弟还幻想恢复科举,考取功名利禄。而贫寒的耕读人家,农忙时间就已经够挤占读书空间了,而辍耕远学,对他们来讲是不现实的,这是外因。

  从官办学堂内部来讲,地方政府的经费有限,学校包吃包住,学生数量就要严格把控。当然,县里也没有随便扩招的权限,这是内因。即使招上来了师资和生源,又会面临种种新的难题。这其中就有一个具有普遍性,又令人哭笑不得的怪现象。

  县里延请过来的老师,大多是新派知识分子,虽然也经历过旧科举功名,但年龄层次比较偏年轻化。都抱着为“社会注入新生血液”的理想。

  而从各地招来的学生,年龄层次就比较复杂了。有相当一部分大龄学生,甚至比老师要年长。这还不是最尴尬的,在师生学历上也会闹笑话,有时甚至会出现“秀才教举人”的情况。

  当然,这些老举人西学知识一片空白,在新式课堂上,这些年轻的老师面前,也得做恭恭敬敬的小学生。成为那个年代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

顶: 2714踩: 43